利益驱动网络“黑手”
事实上,无论是个人隐私泄密、网络犯罪或者是网络公关,其行为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追求利益。
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网络购物金额达到2500亿元。
而除了这些直接可见的经济效益之外,网络还具有超越传统媒体的巨大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些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叠加在一起,使得网络成为各种欲望的汇集之地。事实上,无论是个人隐私泄密、网络犯罪或者是网络公关,这些网络“黑手”,无一不是为了追求利益。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越来越多的机构专门组织技术攻关,搜集目标人群的隐私信息供其商业或其他用途,“这种以组织化的形式侵犯他人隐私的背后实际上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实际上,在互联网领域早就存在的“黑客经济”,已经发展出黑客培训、信息窃取、恶意广告、垃圾邮件、敲诈勒索、网站仿冒等多种盈利模式。
根据CNCERT的初步估计,目前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年“产值”已超过2.38亿元,给中国互联网产业造成的损失则超过76亿元。
这些网络“黑手”中,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网络公关公司”,他们靠网上删帖和发帖赚钱,在网站和企业、个人之间充当着“掮客”,“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2010年蒙牛、伊利兄弟相残的案例就是网络公关公司危害网络正常秩序的典型事件。伊利公司指控蒙牛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的舆论攻击。经过警方调查发现,这一事件确系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与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制定的网络攻击方案。
这些网络攻击手段包括寻找网络写手撰写攻击帖子,并在近百个论坛上发帖炒作,煽动网友不满情绪。
以儿童家长、孕妇等身份拟定问答稿件,“控诉”伊利,发动大量网络新闻及草根博客进行转载和评述。在恶意攻击中,使蒙牛“未来星”品牌从中受益。
也正是通过这一事件,让广大网友对“网络公关”“水军”有了更加广泛的认知,这些“网络公关”们操纵网络舆论、颠倒是非黑白的行为增加了网民对网络安全的实际担忧。